步頻固定下_觸地與擺盪的時間分配

【論文導讀】1-4 步頻固定下,觸地與擺盪的時間分配“觸地期“對抗地心引力,“擺盪期“(註1)騰空飛行。當練就了心目中的步頻(詳見1-2),技術上跑者還可以再將0.333秒(假設步頻180)有效分給“觸地“與“擺盪“。

https://youtu.be/KmKqesIjE8E

📜Moore在2016的回顧型研究中這麼說觸地與擺盪對經濟性的影響

🟢單看“觸地期”:多數研究沒發現關聯,有顯著的又各有矛盾。支持觸地長的研究認為,觸地短仰賴更多耗能的快收肌(註2),因此不利經濟性。支持觸地短的研究認為,力量輸出慢,拉長觸地同時讓減速也增加,產生更多不必要的加/減速過程。

🔵單看“擺盪期“:多數支持長一點的擺盪期減少耗能的支撐過程。因此擺盪期若長,有助跑步經濟性。🏃🏻那天練著每圈約85秒的配速, 鄧新詮 Lao Deng official帶著嘉哲以75秒配速呼嘯而過。跟不上速度但心想跟上國手步頻,驚覺自己疲勞。想減少觸地時間(增加下肢剛性)(註3)雙腳卻像黏在地上一般。

✏️為了維持速度,跑者可能將腳伸出增加步幅,但這同時增加煞車效應還有觸地時間。因此Fletcher等學者2008的研究鍛鍊跑者落腳位置靠近身體,減少觸地時間。但可惜結果不如預期增加跑步經濟性。因此作者認為觸地時間還不足以直接改善相較複雜的跑步經濟性。

📌然而因為觸地時間好理解與觀察,我仍建議利用這個參數審視自身狀況(如上述故事自我檢視)。跑友在接近賽事配速(可能是配速跑)可以嘗試主動下踩(如馬克B),很有彈性(註4)地反推自己騰空。根據動作學習理論,目標配速下反覆練習,最能提高比賽時的動作表現,達到提高跑步經濟性的可能。下集預告:支撐末期的參數—下肢伸直程度註。
1⃣ 跑步有個雙腳騰空時期,在此簡稱擺盪期
2⃣ 肌肉可略分慢收/快收兩種型態,其中快收肌力量強但代謝上耗能且易疲勞
3⃣關於下肢剛性(下肢硬度)將於1-6做更深入介紹
4️⃣ 很有彈性不是很用力,這些許差異也會在下肢剛性的篇章延伸討論#觸地與擺盪#跑姿分析#跑步生物力學論文導讀

16 thoughts on “步頻固定下_觸地與擺盪的時間分配

發佈留言